校园网报修热线:2745008

学校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
【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】李善青:在材料科学领域破茧成蝶

发布日期:2025-04-30    来源:      作者:     摄影:      编辑:ymc      审核:      发布:      点击:

李善青博士,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及催化机理的理论模拟,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一项,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两项,累计发表SCI论文42篇,H因子18,其中一作11篇,通讯作者8篇,在Nature Energy、Advanced Materials、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代表性论文。

破茧:在磨砺坚持锻造科研韧性

李善青的科研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考研时历经三次挑战才成功“上岸”,博士期间也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才达到毕业要求。然而,这段“慢热”的学术启蒙,锻造出李善青独特的科研韧性。“那些看似艰难的日子,其实都是成长的磨砺。”李善青感慨道。

初入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,李善青用自己的安家费自主搭建了一个计算机集群。在之后的几年里,他不断自学Linux系统的维护与软件安装,以“燕子衔泥”式的坚持扎实推进科研工作。量子化学模拟领域难度高,理论难且计算设备昂贵。李善青回忆起在Linux系统上部署一款量子化学软件的经历,他坦言道:“那三个月极为艰苦,为了不影响教学,我不得不在课余和深夜工作,前后经历了十几个不眠之夜,才最终达成目标。”为了节省经费,他没有选择购买昂贵的品牌工作站,而是经过多次研究,将二手计算机零部件的性能与价格进行了细致比较,自行组装了一台高效能的计算机工作站。即便实验室后来配备了先进的志强三代双路工作站,他依旧保持着用工资添置计算设备的习惯,“自己花钱添置的设备,会更珍惜,激励自己更加充分地运用它们开展科研工作。”正是这种迎难而上、无私无畏的精神,筑就了李善青科研工作上的坚实根基。

蝶变:在科研沃土中放手创新创造

2024年底至2025年初,李善青迎来了科研成果的丰收期。四篇论文相继被顶级期刊收录,其中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Science等期刊的论文,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关注。

在材料科学领域研究持续突破的进程中,聚乳酸(PLA)应用越来越广泛,其废弃物处理成为难题,现有处理方法存在资源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。李善青所在团队以此为切入点,成功设计合成了乳酸钾(LA-K)电氧化反应催化剂。研究成果High-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of Potassium Lactate Oxidation for Hydrogen and Solid Potassium Acetate Production2025年2月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(DOI: 10.1002/adma.202419578)上发表。

在这个项目中,李善青负责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和电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研究。他们开发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性能优异,在1.4 V(vs RHE)电位下催化电流密度达到403 mA▪cm⁻²,产生乙酸钾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6%。团队还通过原位光谱技术和DFT计算揭示了催化剂的结构调控机制和反应路径,并建立串联催化反应体系,成功处理不同形式的聚乳酸废料,为PLA废料的绿色处理提供了新途径。“能为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贡献一份力量,是科研的意义所在。”李善青眼神中透露着坚定。

共舞:在团队协作中展现精湛技艺

自2015年博士毕业以来,李善青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,其中2021年发表在Nature Energy期刊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达到472次。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,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。在谈及科研经验时,李善青将科学研究比作烹饪,“国宴名菜‘开水白菜’看似普通,实则凝聚了厨师的精湛技艺和食材的精华。科研团队也是如此,成员们各有所长,只有紧密协作,让个人融入团队,才能做出‘美味佳肴’。”在他看来,现代科研问题复杂,跨学科、跨单位甚至跨国合作日益重要,团队协作是取得突破的关键。

“科研永无止境,还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”。李善青谈及未来的展望时,眼神中充满了期待。未来李善青希望能在材料科学领域继续深耕,解决更多实际问题,也期待能和更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同向同行,碰撞出更多的火花,并以破茧蝶变之势,在材料科学的星辰大海中追寻属于科研人的那道光芒。

(供稿:袁梦成/编辑:袁梦成、周庆庆/审核:刘胜、汤文益)